新闻资讯

《读者》长盛不衰的密码

发布时间:2024-03-03 14:17:10  来源:乐鱼网投赞助的大巴黎

  从甘肃人民出版社几间平房起步,发展到兰州黄河风情线上亮丽的文化地标;从一本杂志,发展到价值370多亿元的文化品牌;从一家老牌出版企业,到入选第十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走过41年的《读者》,经过一代代“读者人”的努力和积淀,已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连续18年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目前,读者出版集团也已成为业务涵盖出版发行、印刷物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阅读服务等多元产业的综合性文化企业。

  面对移动网络的冲击、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读者出版集团如何坚持提供优秀品质的内容、传播先进文化,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它的经验有哪些启示意义?记者日前走进黄河之滨的读者出版集团,寻找答案。

  厚重深邃,弘扬至线周年座谈会上,作家叶舟抛出问题:当我们谈论《读者》杂志时,我们实际在谈论什么?“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群老先生用剪刀和糨糊,为我们那些当年的学子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看见课本以外的世界,发现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词语、新的文字之美、新的理念与艺术风格……我个人以为,当我们谈论《读者》时,我们是在谈论自己的青春、奋斗、爱情和美好的年代,也是在谈论共和国的燃情岁月,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壮美风景。”这是叶舟的答案。

  自1981年创刊,41年来,《读者》累计发行量突破21亿册,连续20年领跑中国期刊,广大读者用选购表达了对这本杂志的热爱与肯定。

  2019年8月21日,习来到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他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的提高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是《读者》的办刊追求。“守的是中华文化的立场。以毫不动摇的定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坚持弘扬至真、向善、唯美的正能量。”读者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副总编辑侯润章说。

  创刊以来,《读者》始终以宽容友善的温情慰藉人心,以优美灵动的文字浸润生命,形成了高雅、清新、隽永的风格气质。《读者》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成长,有的读者哪怕搬家迁徙也不忍丢弃,因为每一本《读者》都保留着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青年编辑张妍看来,《读者》的高品质源自编辑团队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每一期《读者》杂志刊登的50多篇文章,均是编辑们从3万多篇稿件中甄选而来。每篇稿件在与读者见面前,都要经过50天的精心打磨。为保证内容品质,《读者》杂志每期不少于13个校次。2018年,兰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张妍进入读者杂志社工作。“入职之初,杂志社就安排了资深编辑手把手带我们,让我们通过大量实践,在一篇篇稿件的反复衡量选取中把握用稿风格,在一期一期的清样校对中涵养对文字的敏感度,最终胜任编辑工作。”

  “《读者》杂志能够长盛不衰,关键在人。”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李树军说,《读者》背后有一支甘于默默奉献、充满理想主义的编辑队伍。“我们的编辑有慢工出细活的严谨,更有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多的是静气匠心,少的是功利浮躁。我们始终相信,只有逐步的提升人文修养和内在品质,对文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打造精品,铸就经典。”

  时代在变化,人民对优质文化内容的需要越发迫切。正是有这样一群精益求精的编辑,在对内容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下,《读者》杂志才能保持始终如一的高水平。

  高质量的产品内容,为《读者》赢得了喝彩,却不能左右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波动。《读者》,如何迎接挑战?

  《读者》的回答是:不变的是刊物的品质,变化的是读者阅读习惯以及出版人的推介方式。

  摆好手机架,打开补光灯,白天伏案的编辑变为镜头前带货的主播。对于这一身份的转换,读者杂志社编辑、品牌发展部主任温彬表示很有挑战性:“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这倒逼我们传统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快速学习,积极拥抱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赛道上并跑、领跑。”

  《读者》直播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每当新刊上市,我们会在直播间邀请当期的责任编辑介绍新刊的重点文章,有时也会邀请新书作者在线‘连麦’,讲讲创作背后的故事。这样的直播相当于文化访谈,洋溢着《读者》特有的文化气息。”温彬说。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读者杂志社通过“读者”官方微信平台,与来自五湖四海的14位嘉宾“连麦”发起“在读者,遇见真人图书馆”线上直播活动。这些嘉宾中有青年作家、电台主播、大学教授、独立调香师、退役武装直升机飞行员等,他们分享了各自的独特经历。“做这样的直播,是希望观众‘阅读’他人鲜活的人生故事,打破偏见、增进理解。”温彬说。这场活动的参与总人数近10万人次。

  与互动活动同样火热的还有线上销售。“电商销售业绩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20年,电商销售为读者出版集团创收约800万元;2021年,电商出售的收益约为2000万元;今年一季度,电商出售的收益约918万元。”李树军告诉记者。

  亮眼的销售业绩背后,是一套不断摸索完善的互联网营销体系。“读者出版集团搭建结算、仓储和物流体系,在多个平台开设了10余家店铺,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主播队伍,将一部分线下销售转入线上,盘活了集团的优质图书资源。”李树军说。

  与此同时,读者出版集团不断快速推进优质出版资源数字化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读者》发行量自2019年实现止跌回升,连续三年保持正增长,稳居国内市场类期刊发行量首位。《读者》学习强国号订阅量有4000多万;《读者》微信号订阅用户近680万,日均活跃粉丝数200万;读者喜马拉雅号音频累计播放量突破10亿次,蝉联人文榜单首位;“读者·新语文”先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计划”、中宣部“百佳数字出版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敦煌书坊”入选中国数字阅读大会2020年“十佳数字阅读项目”……

  走进读者出版集团“晋林工作室”,入目所见是琳琅满目、形制各异的手工书。这些手工书装帧精美,兼具互动体验和收藏价值。可读、可听、可玩、可看,若不是亲手打开,记者很难想象眼前设计精美的工艺品竟然是一本书。《走进沙漠敦煌》封面的画框中装有一层薄薄的沙粒,拿起书本,沙粒流动,将读者带入大漠敦煌。书中收藏了工作室独立出品人徐晋林以敦煌壁画为主题雕刻印制的藏书票。书籍内页图文并茂,如果读者将藏书票撕下放入封面,这本书就变成一个充满浓郁敦煌风情的画框。书内还配备了雕版、刻刀,读者阅读结束后,能自己动手体验雕刻版画的乐趣。“去年,我在上海的读者书店做讲座。小朋友们对手工书特别感兴趣,在现场就迫不及待地动手雕刻了。”徐晋林回忆。

  数字化时代,纸媒的出路何在?这是徐晋林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当我们在灯光下闻着‘书香’,享受翻阅图书的那种触摸感和愉悦感时,也潜移默化地和书产生了心灵感应。这种人与书的对视,正是新媒体永远没办法做到的。”做了一辈子纸质书的设计编辑,徐晋林态度乐观——纸媒的那张“纸”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变得更精美。他在手工书的制作中,通过精心设计纸质阅读的所有的环节,为读者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阅读体验。

  “我创作的根在民间传统文化。”徐晋林和记者说,这些年来,读者晋林工作室持续深挖敦煌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资源,创作出品了《我的票,你的诗》《千手观音》《敦煌古韵》等系列手工书,多次荣获国内外重量级奖项,吸引国内外学子前来交流学习。

  根植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新读者阅读体验方式,如“晋林工作室”这样的创新实践,激活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让纸质阅读焕发新的生机。而这正是读者出版集团加快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缩影。

  “融合发展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信息技术的快速的提升,带来了无限可能。”读者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升说,读者出版集团将紧跟数字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坚持方向为本、内容为王,利用信息化技术打开出版边界,着力构建新型出版传播体系,激发出版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推动文化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为集团高水平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刘永升表示,围绕“读者”品牌价值的开发与转化,读者集团正积极推动经营多元化。北京读者天元文化传播公司主攻全媒体传播及社群营销、直播带货;读者书店惊艳上海滩,让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唱响长三角;在广东惠州、甘肃天水等地,读者文化园、读者文旅小镇生机蓬勃;在成都,第一所以读者品牌冠名的学校——读者小学开始招生;自主开发生产的“读者”文创产品、手工书等,则是品牌拓展的新探索……